2012年4月1日 星期日

細說惡性淋巴瘤

[ 深度衛教 ] 血液腫瘤教室

細說惡性淋巴瘤 ( 認識篇 )

校訂 /  吳茂青醫師 ( 血液腫瘤科 )



惡性淋巴瘤可分成哪幾類? 

 淋巴瘤(lymphoma)是一種淋巴細胞和/或組織細胞惡性增殖性疾病。按腫瘤細胞特徵、疾病起病方式、淋巴外組織器官的侵犯、病程進展以及對治療反應的不同,將淋巴瘤分為兩大類,即何杰金氏症(Hodgkin’s disease, HD)和非何杰金氏淋巴瘤(non-Hodgkin’s lymphoma, NHL),目前何杰金氏症改稱為何杰金氏淋巴瘤(Hodgkin’s lymphoma, HL)。 

哪些人容易得何杰金氏淋巴瘤?
 

1832Thomas Hodgkin首次報導原發於淋巴結的惡性病變,其後(1856)被正式命名為何杰金氏病。由於何杰金氏病也是淋巴組織的惡性病變,故目為認為稱何杰金氏淋巴瘤更確切。

 HL主要發生在淋巴結內,起病隱匿,進展緩慢,年青成人最多見,主要表現為無痛性、進行性淋巴結腫大,可伴有肝脾腫大、盜汗、乏力,晚期有貧血、發熱、惡病質等。組織病理學上顯示多樣性細胞成份,主要表現為典型的Reed-SternbergR-S)巨細胞。隨著診斷和治療的不斷發展,即使晚期病變,仍有治癒可能。目前,HL的五年生存率已達80%以上,其中部階病人已治癒。

 何杰金氏淋巴瘤有什麼症狀?
 

最初臨床表現為淺表淋巴結腫大,多在頸、腋下或腹股溝,典型為無痛性、不對稱進行性腫大,質硬如橡皮,可融合成塊,表面皮膚常無異常。有時淋巴結腫大呈波動性,有痛感,甚至對抗生素治療有反應。可侵犯鎖骨上下、顎下及耳前淋巴結。縱隔侵犯常有乾咳、胸骨下不適、勞力後氣短,腫瘤大可導致上腔靜脈壓迫症候群。肺門淋巴結腫大可壓迫支氣管引發阻塞性肺炎,腹腔內淋巴結腫大可有相應的壓迫症狀,有脾侵犯者多有腹腔淋巴結腫大。

 有的病人有全身的B症狀,如發熱>38、盜汗、六個月內體重減輕>10%。發燒可高可低,可持續高燒不退,可間歇波動呈周期性,有時發燒為初發症狀。另一特徵為皮膚搔癢,先局部後全身,亦可為初發表現。

何杰金氏淋巴瘤如何診斷? 

 即使臨床表現和影像學檢查結果非常典型,也只能提供診斷線索。淋巴瘤的最後確診必須有病理切片證據。

 HL最常累侑胸部和頸部淋巴結,對最大的淋巴結和多個完整的淋巴結進行手術病理切片是確診所必需的。當診斷是依靠淋巴結外組織病理切片,最好再加做淋巴結病理切片以進一步確認診斷,除非診斷已很明確。細針抽吸淋巴組織不能做原始診斷,因為用此方法取得的病理組織較少,不能對疾病進行分型,有時必須多次病理切片才能得到確切診斷。


[ 深度衛教 ] 血液腫瘤教室

細說惡性淋巴瘤 ( 分期篇 )

校訂 /  吳茂青醫師 ( 血液腫瘤科 )



何杰金氏淋巴瘤如何分期?



 HL分期對確定治療非常重要。分期根據腫瘤侵犯的解剖學部位及與橫隔的關係。多年來一直採用1970Ann Arbor臨床分期。WHO建議採用1989Cotswolds會議的修訂方案分期,也是按侵犯淋巴結區和結外器官的程度,對臨床治療有一定指導意義。

Ⅰ、侵犯單個淋巴結區域(Ⅰ)或單個淋巴系統以外器官和部位(ⅠE

Ⅱ、侵犯橫隔一側兩個或多個淋巴結區域(Ⅱ)或局限性侵犯兩個結外器官或部位(ⅡE

Ⅲ、侵犯橫隔兩側的淋巴結區域(Ⅲ)或局限性侵犯一個結外器官或部位(ⅢE)或侵犯脾臟(ⅢS)或兩者均受侵犯(ⅢSE

Ⅳ、彌漫性或播散性侵犯一個或多個淋巴系統以外的器官,伴有或不伴有淋巴結侵犯。

 除已標明分期外還應註明:A無症狀;B有症狀(發燒>38、盜汗、六個月來不明原因體重減輕>10%);X指病變巨大(縱隔增寬>1/3,最大胸內徑或在胸椎5~6胸橫徑或淋巴結>10公分)。



影響何杰金氏淋巴瘤預後的因素有哪些?

對於Ⅰ、Ⅱ期預後不良因素包括

.巨大腫瘤(bulky disease)

-縱膈腔腫瘤的橫徑35%胸腔直徑(於第五、六胸椎高度)。

-腫瘤直徑大於10公分

.紅血球沉降速率(ESR)升高(50mm,如無症狀)

.有B症狀

.淋巴結以外侵犯

對於Ⅲ、Ⅳ期預後不良因素包括

Albumin白蛋白<4g/dL

.血色素Hb10.5g/dL

.男性

.第四期疾病

.白血球升高15,000/mm3

.淋巴球降低(淋巴球總數<600/mm3或<8%白血球總數)



何杰金氏淋巴瘤病人通常按照預後或危險因素被分成三組:

.預後良好組:沒有危險因素的Ⅰ、Ⅱ期病人。

.預後不良組:有危險因素的Ⅰ、Ⅱ期病人;有或沒有危險因素的ⅢA期病人。

.進展後期組:低危或高危ⅢB和Ⅳ期病人。



根據危險因素分組後,HL治療目標確立為:預後良好組-用最小副作用的治療;預後不良組-採用有一定程度(可以接受的)副作用的治療;進展後期組-用沒有嚴重副作用的治療。



●Ⅰ期或Ⅱ期無不良預後因素的HL病人治療

 治療原則:聯合治療先。

 第一選擇:ABVD四個療程+鞏固性侵犯範圍的放射治療20-30Gy

 替代選擇:若病人經過四個療程ABVD已獲完全緩解,而不願接受放射治療,必須再增加二個療程ABVD化學治療。

●Ⅰ期或Ⅱ期腫瘤巨大(bulky disease)病人的治療

 六個療程的ABVD+鞏固性放射治療30-36Gy

●ⅠB,ⅡB及Ⅲ,Ⅳ期病人的治療

 六~八個療程的ABVD。四~六個療程後重新評估治療效果,若已達完全緩解,必須再增加二個療程ABVD化學治療。腫瘤巨大病人必須接受鞏固性放射治療。

 ABVD方案

藥物
劑量(mg/mm)
給藥途徑
給藥時間
給藥間隔
Adriamycin (ADM)
25
靜脈推注
1天和第15
4周重覆
Bleomycin (BLM)
10
靜脈推注
1天和第15
4周重覆
Vinblastine (VLB)
6
靜脈推注
1天和第15
4周重覆
DTIC
375
快速靜脈滴注
1天和第15
4周重覆



 接受ABVD化學治療的注意事項:

 Adriamycin可出現心律常常、心功能衰竭、心肌病變等毒性反應。醫師會密切觀察心臟毒性,定期檢查心電圖。

 Bleomycin可引起發燒,亦可致肺纖維病變。

 Vinblastine具刺激性,靜脈注射時勿漏出血管外,以免引起局部組織壞死,用靜脈沖入的方法可減少靜脈炎的產生。

 DTIC有少數病人會產生類似“流感”

 ABVD方案可出現明顯的噁心、嘔吐等消化道症狀。且骨髓抑制明顯,用藥期間會定期檢查血液常規。必要時給予粒細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支持。另外醫師會注意肝、腎功能、電解質等。

 ABVD方案1975年由Bonadonna首次報導,其療效略優於MOPP方案,且與MOPP方案無交叉耐藥性,MOPP方案無效患者用ABVD仍部份有效。其最突出的優點是致白血病和不育遠期不良反應明顯低,所以,目前被公認是治療HD的標準化療方案。由於聯合方案中含有DTIC,其近期的噁心嘔吐不良反應超過MOPP方案。AdriamycinBleomycin的心臟及肺毒性不容忽視,尤其與縱隔放療同時應用時,有些病人可能出現嚴重的肺及心臟毒性。我們在治療之前會詳細評估心肺功能。



[ 深度衛教 ] 血液腫瘤教室

細說惡性淋巴瘤 ( 治療篇 )

校訂 /  吳茂青醫師 ( 血液腫瘤科 )



何杰金氏淋巴瘤治療後如何判定治療效果?



1、腫瘤客觀療效

    完全緩解(CR):可見的腫瘤完全消失超過一個月。

    部份緩解(PR):病灶的最大直徑及其最大垂直直徑的乘積減少50%以上,其他病灶無增大,持續超過一個月。

    穩定(S):病灶兩徑乘積縮小不足50%,或增大不超過25%,持續超過一個月。

    進展(PD):病灶兩徑乘積增大25%以上,或出現新病灶。

2、緩解時間

    CR時間:自判定為CR起至腫瘤開始復發的時間。

    PR時間:自判定為PR起至腫瘤兩徑增大至治療前1/2以上的時間。

3、生存時間

以確診之日起至死亡。

無病生時間:指CR取得后至復發或死亡的時間。



何杰金氏淋巴瘤若復發如何做挽救治療?



 治療原則根據復發的疾病型態及以前使用的藥物有所不同。復發前緩解期的長短顯著影響復發後標準聯合化療(通常使用與初治相同的方案)的療效。初治緩解期超過一年的病人再次獲完全緩解的機會甚至大於新確診的同病期患者(分別為95%80%),並且緩解期可較持久。相反,一年內復發的患者僅20%可再次獲完全緩解,且再復發危險較高。

 腫瘤對治療的抗藥性可能不是導致初次治療而獲長期緩解者復發的原因,因為這類病人常對相同化療方案的再次應用仍有效。治療不充份,尤其誘導緩解時劑量不足,可能是治療失敗的主要原因。

 復發病人不良預後因素:復發時伴明顯B組症狀、初治解期不足一年以及結外復發。無上述危險因素的病人三年病情無進展生存率為100%,有一項者為81%,存在二項者為40%,而三個危險因素皆有者為0

 新進的臨床研究應用強烈化療及骨髓或外周血幹細胞移植早期治療初治未獲完全緩解病人或一年內復發病人,取得了較大的成功。

 根據初始治療選擇,復發病人可以分為以下四類,據此復發後可選擇各自的治療方法:

1、初發時病變局限,接受放療,復發時伴全身性病變的病人──採用標準聯合化療常可成功;

2、晚期病人,標準聯合化療不能獲完全緩解──預後最差,自體幹細胞支持的強烈化療,效果也往往很差。

3、獲完全緩解但緩解期不足一年──治療可用無交叉抗藥性的化療方案或行幹細胞移植;

4、獲完全緩解但緩解期超過一年──可以使用相同的聯合化療方案或無交叉抗藥性方案,約1/4病人可獲長期無復發生存。對於某些病人,尤其是僅復發於淋巴結且緩解期超過一年的病人,放療可獲長期生甚至治癒。亦可選擇幹細胞移植。



目前在血液幹細胞移植前常用的化療方案包括:

ICE (ifosfamide, carboplatin, etoposide), DHAP (dexamethasone, cisplatin, high-dose cytarabine), ESHAP (etoposide, methylprednisolone, high-dose cytarabine and cisplatin)

 

 骨髓或周邊血液幹細胞支持下強化化療為挽救治療提供了另一通路,改變了復發病人預後。僅管幹細胞移植的病人已對多種標準聯合化療耐藥,但多項研究發現骨髓或周邊血液幹細胞支持下強化化療,使完全緩解率可達約50%25%50%治療成功的病人保持無病存活狀態。病人的長期追蹤(中位追蹤時間六年)發現,四年總存活率45%,無復發存活率僅25%,不包括僅接受一種方案失敗的病人,後者採用幹細胞支持強化化療四年無復發存活率53%

2012年1月29日 星期日

怎樣決定是否要自費吃標靶?

標題:我要自費吃標靶藥嗎?
受訪者:陳昭姿 姜紹青
身分:藥師
受訪時間:20110802
訪問者:鄭春鴻
Part8
怎樣決定是否要自費吃標靶?
紹青:其實可能如果像剛才昭姿剛談的比較是,它有很清楚的合乎適應症的使用,這可能疑慮上面比較沒有那麼大,現在有很多的狀況是,它這個藥物己經上市了,它拿了一個台灣核准的適應症,但是今天醫師跟他談的時候這個病人的狀況其實不完全符合他的適應症,就是說適應症就是這個藥物應該怎麼樣合法,在法定怎麼樣來治療哪一個疾病的哪一個期別,但是有時候其實有很多的資料,研究試驗其實己經出來了,但是國家可能在審核上面沒有那麼快,所以它還在一個等待狀況,但是這時候或是甚至研究可能是更初期的研究那可能醫師有可能就在跟病人談這樣子的狀況,有時候會有這樣子的狀況,這個時候的考慮呢就會更困難。
那我個人建議就是,你可能要先跟這個醫師確認一下或者可能要找些專業的人可能要問一下就是到底有沒有第二期的臨床實驗,至少是在第二期以上的臨床實驗,那這樣子的試驗結果是比較可靠的,如果單單只是第一期的臨床試驗或是甚至只是一些案例的報告的話,這個方面是比較難去做很確定它結果的確認,那這個第二期的臨床試驗可能可以有一些答案,但是我覺得進一步我覺得每一個病人,他在面對這樣子的考慮的時候,我覺得另外一個是你自己的期待,你的期待跟他的療效。比如說今天只有三個月但是有的人在這三個月內,他可以看到他的孫子要畢業,他大學畢業或是他看到他兒子要結婚,也許這是一個可能的一個盼望,但是要更長或許或是更多的意義這可能要看個人的一些思考。

醫生鼓吹大家不要做化療?聽誰的?

有些病人具醫學教育背景,比如他可能自己就是醫師,罹癌後做過一陣子正統治療而放棄,就鼓吹大家不要做化療,不要接受正統治療,只要吃某些健康食品,改變生活飲食就可以。他們的說法影響很大,可信嗎?
常聽到的「抗癌」或「防癌」的健康食品不一定有效;有沒有哪些這類的產品已被証實可能反而對身體有害,或其風險太大,而癌症病人應該特別注意的?

為什麼是我?

目前所知確切的致癌因素有哪些?
 內在因素包括種族、遺傳、年齡、性別等情況。
 外在因素,可能是長期受到外來的刺激,造成細胞變性。
癌症可以預防嗎?怎樣預防?
 生活習慣:
 飲食習慣:
 生活環境:
 健康檢查:
「為什麼是我?」在相似的環境和生活習慣下,為什麼有人會得癌症;有人則不會?
有人很幸運,癌症發現得早;但有人一去看病,就是癌症末期。
 癌症常見的症狀有哪些?症狀持續多久,求醫才有意義?
 哪些癌症最不容易早期發現?
癌症診斷及治療,每一次、每一個步驟都一定要尋求第二意見嗎?當第一意見和第二意見不同的時候,該怎麼辦?尋求第三、第四意見嗎?這算不算「不信任醫師」?這樣問來問去會不會擔誤病情?
有沒有哪些東西是屬於「防癌」食物?
 所謂「鹼性食品」和「酸性食物」的說法有實證根據嗎?它們吃進體內會有哪些化學反應?對致癌與否有影響嗎?
 維生素A食品,如胡蘿蔔、青江菜、菠菜、地瓜、木瓜、芒果、番茄等,已被證實具有多種抗癌作用嗎?
 食物不是藥物,它對「防癌」或「抗癌」有用的部分未經提煉,成分一定不高,病人要吃「一拖拉庫」才有效嗎?
 海產例如蝦、螃蟹、蛤蜊、牡蠣、魷魚、烏賊都是癌症的忌口物嗎?

2012年1月27日 星期五

化療藥物怎樣和癌細胞打仗?



從藥學史來說,「化學治療」這個字在一九三十或四十年代是指抗生素的治療藥物。抗生素的治療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的重大發明,而比如像盤尼西林類的藥物,都是經化學合成之後的藥物,因此統稱為「化學治療」。後來癌症變成非常重要的議題,以化學治療來治療癌症病人成為主流,「化學治療」這個字才慢慢地專指癌症的化療。


藥劑科姜紹青組長談癌症化療藥物的機轉與極限整理/改寫:陳雲英 ( 本刊編輯 )


鄭春鴻主任 ( 文教暨公共事務部 ):化學治療指的是什麼?不是所有的藥物都是化學合成的嗎?

姜紹青組長 ( 藥劑科 ):化學治療 Chemotherapy,”chemo”這個字是化學,“therapy”是治療。從藥學史來說,「化學治療」這個字在一九三十或四十年代是指抗生素的治療藥物。抗生素的治療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的重大發明,而比如像盤尼西林類的藥物,都是經化學合成之後的藥物,因此統稱為「化學治療」。後來癌症變成非常重要的議題,以化學治療來治療癌症病人成為主流,「化學治療」這個字才慢慢地專指癌症的化療。
 癌症治療幾乎都會用到化學物質,像賀爾蒙治療、單株抗體的治療、或者是小分子的標靶治療,這些都是化學性的藥物,我們現在統稱為化學治療。而當講到“chemotherapy”這個字時我們比較專指對細胞有毒性,直接殺害細胞的這一類的藥物。

鄭春鴻主任:什麼叫做「細胞毒性」?為什麼工作人員在給這些藥物時要全副武裝、藥師在預備這些藥物時,也是要非常小心,必須有很好的保護?姜紹青組長:細胞毒性會對人體的遺傳物質DNA或是DNA經過複製後產生的RNA等造成傷害。因為我們人的身體整個運作、身體機能及代謝都要經由這些遺傳物質控制,這種話療藥物是直接傷害這些遺傳物質。所以在處理這些藥物時我們會特別的小心,因為這整個的傷害是會產生長久的影響。正因為它傷害的是DNA,所以它所造成的影響會蠻大,因此正常人要避免它的細胞毒性,但對癌症病人來說,我們希望它能殺害癌細胞。
 我們常常講要把「病魔」趕出去。首先,我們要認識的是,癌細胞不是「外來的」細胞,癌症是我們自己的細胞轉變成一個惡性細胞。所以在整個治療上最困難的問題是我們的藥物要怎麼樣保存正常細胞而殺死壞的細胞。這不僅是癌症治療,甚至其他疾病的治療都得面對的問題。

鄭春鴻主任:化療藥物既然具有細胞毒性,它一旦進入人體,如何區分哪些是癌細胞?哪些是正常細胞?如何達到殺了癌細胞,但保護正常細胞的目的?

姜紹青組長:早期化學治療用在抗生素上,也就是殺細菌、殺病毒有非常好的成效,其原因為何?因為這些細菌、病毒是外來的。細菌有細胞壁,但是人的細胞沒有細胞壁,所以藥物若可以阻止細胞壁的成長,也就可以殺掉細菌且不會傷害到人的細胞,所以在治療細菌或治療感染的問題上,在人類的醫學史上有非常好的結果。
 但是治療癌症的時候就面臨困難。為什麼呢?因為癌細胞是從我們自己身上產生變化的細胞,所以它跟正常細胞是非常的相像,它有細胞膜、也有細胞核,幾乎長得一樣,只是在某些小地方可能會有一些差別。這就是我們後來進一步研究藥物時,希望能找出來這些小的差異,以針對這些差異來做治療。
 比較早期的化學治療,也就是細胞毒性藥物,在選擇上比較小了一點。因為它不只殺了癌細胞,也殺了跟癌細胞很像的正常細胞,所以早期的癌症化療常常會造成嚴重副作用。因此,我們一直在努力以尋求保護正常細胞減少及預防副作用。後來,我們發現癌細胞是快速分裂的細胞,它的整個生活週期裏大部分都是一直在複製的狀況。正常細胞比較沒有這樣快速分裂的狀況。所以我們就發明化療藥物專門找快速分裂的細胞結合,讓它吃下去,這樣就達到殺了癌細胞,但保護正常細胞的目的。

鄭春鴻主任:真是太聰明了,既然如此,為什麼化療還是會帶來一定的副作用呢?比如會掉頭髮,會口腔黏膜破損等?

姜紹青組長:故事並沒有那麼完美。我們身體裏面,有一些「非癌症」細胞,但它也是快速分裂的,比如說我們頭髮上面的髮囊細胞,從嘴巴一直到肛門整個的腸胃道細胞,還有我們的骨髓細胞、製造紅血球、白血球、血小板的造血細胞,這些細胞也都是快速分裂細胞。所以,當我們用了這些藥物以後,這些正常的快速分裂細胞,也會受到傷害。這就是為什麼有一些病人打了化學治療以後會掉頭髮的原因,因為毛囊細胞是快速分裂的細胞;也有大約百分之九十的病人打了化學治療後白血球、血小板就會下降,若治療的時間比較長一點時,紅血球也會下降;也有病人打了化療以後,嘴巴、整個食道黏膜開始破裂,這都是因為這些細胞是快速分裂細胞,而產生的副作用。

鄭春鴻主任:這些具有細胞毒性的化學藥物,它們是怎樣在身體裡「做工」的?請您談一下癌症化療藥物的機轉可分成哪幾種?

姜紹青組長:細胞毒性藥物可分為下列幾種方式來進行作用:
 第一類的我們叫做烷基化藥物,它的作用在把DNA加上一個阻礙物,也就是烷基,這個烷基會讓DNA的複製過程停止,使它就沒有辦法進行。
 第二類是抗代謝的藥物,這個藥物作的很像我們身體裏面DNA製造、複製時需要的材料,正因為它做得很像,所以DNA製造、分裂還有複製的這些酵素就會把它當作真的材料一樣吃進去,吃進去後發覺不對已經來不及了,所以這就會導致整個DNA的複製過程中用一個假的東西,而沒有辦法繼續複製下去;
 第三類的藥物是當DNA要複製的時候,必須把雙股打開來,這一類的藥就讓DNA的雙股無法打開來,以致於無法複製;
 第四類的藥物可抑制細胞分裂:我們的細胞要分裂時,必須要複製然後分裂成兩個,這當中要有一些機制,來讓細胞能夠分裂。而這些藥物就是治療它的機轉,抑制細胞分裂的過程。
 以上這些藥物最終的目的都是讓癌細胞不能複製、分裂,以致於不會繼續再長大、不會繼續再蔓延。因為我們對於癌細胞如何從一個細胞分裂、或者如何從一個正常細胞轉變成一個惡性細胞生活的整個過程比較了解以後,便有更多武器來對付這些癌細胞。

鄭春鴻主任:比較先進的癌症藥物,是採取哪些「思考戰略」來殺死癌細胞的?

姜紹青組長:後期發展一些新的癌症藥物大概可以分成以下幾類:
 第一類,賀爾蒙治療:這類的治療是針對由賀爾蒙引起的癌症,譬如說大家最熟悉的乳癌、攝護腺癌,當然還有其他跟內分泌有關的的癌症,因為內分泌的過度刺激,以致過度分裂,而產生突變。這一類的藥物就沒有細胞毒性的那種所謂造成掉頭髮或者是血球會降低,因為他主要是對賀爾蒙的作用來醫治。
 這些藥物通常有幾種作用方式:
 一、當賀爾蒙要影響一個細胞時,因細胞表面要有一個接受器,而賀爾蒙要跟接受器結合了以後才會影響整個細胞的生活,此時藥物就把這個接受器塞住,以致於賀爾蒙沒辦法去刺激細胞。
 二、我們身體裡面有所謂的負回饋機制調節賀爾蒙,也就是我們會經由大腦來判定身體裡面的哪一個賀爾蒙不夠或是夠了,如果不夠的話,大腦就會叫身體製造多一點;相反的如果製造太多時,大腦就會告訴身體不要再製造了,要減少。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我們就做出一種化學物質,讓我們身體認為體內的賀爾蒙已經太多了,那麼大腦就會告知生產賀爾蒙的單位不要再製造了,如此一來賀爾蒙的量就會降得非常低,這樣就可以減少甚至抑制整個癌細胞的生長,這個是賀爾蒙類藥物的機轉。
 三、另外有一大類的藥物,是近幾年非常重要的進步,也就是所謂「單株抗體」藥物。大家聽這個名字「單株抗體」就知道它是專門、專一的,「單株」的意思表示他是從一個細胞做出來的抗體。我們先解釋一下,抗原是一種蛋白質、抗體也是一種蛋白質,但是他們之間的關係就如同「鎖」跟「鑰匙」一般,抗體只會針對固定的抗原來結合,他們有非常緊密而且專一的關係。
 我們的細胞表面凹凹凸凸的,這些細胞表面都有一些蛋白質,它們其實都是我們某些細菌、某些細胞的特性,舉個例子譬如說(B cell)B細胞他的表面抗體就有CD20,所謂CD20就是表示在一大群很多很多不同的蛋白質中,我們把蛋白質編號12345678…,B細胞淋巴球表面就有一個第二十號的蛋白質在那,我們就發覺這個20號蛋白質大部分都是出現在這些癌細胞上面,那就可以試想,要區分正常的B細胞跟變化的 B細胞或惡性的 B細胞,便可用這個CD20來做確認,只要表面有CD20這個東西,就表示它是有惡性的。那我們就做一個蛋白質專門來跟這個CD20做結合,就是利用抗體跟抗原這個非常專一的關係,所以我們現在有一個藥叫做anti-CD20,抗CD20的這種單株抗體,他是特別治療這種發展比較慢的非核晶結式B 細胞的淋巴癌,目前治療的效果相當好,而且如果它特別是跟傳統的細胞毒性藥物來結合使用的話,其對於縮小癌細胞的數量或是大小可以達到九成的效果,這一大類的叫做單株抗體的藥物。
 因為他是蛋白質,這一類的藥物比較常見的副作用是會造成一些免疫的反應。我們身體裡面也是有很多的抗體,當我們的抗體與蛋白質不合的時候會有一些過敏的現象,譬如有的人血壓會降低、氣管可能會收縮,或是會發疹、發紅這樣,有這些不同的過敏反應。那醫師會在剛開始給藥的時候特別的注意觀察,如果有比較嚴重的反應我們要馬上做處置,此為這一類藥物要特別小心的部分。
 四、另外新的一類藥物就是標靶治療:標靶治療目前還在非常激烈、非常多的研究過程當中。為什麼標靶治療會如此的受到重視呢?因為我們一旦聽到標靶治療,即表示他是非常專一的針對某些特殊細胞上的標記來做結合。
 我們的細胞表面有很多的接受器、很多的蛋白質,其中有一個接受器叫做生長訊息傳遞的接受器,也就是說一個細胞,如果要分裂、生長的話,必須有一個訊息告訴它要開始長大、要開始分裂,而這個訊息可能需要來至於外面的一些化學物質。那這些化學物質可能會從哪裡來呢?可能是外界環境的變化刺激,它就會經過這個化學物質到細胞表面的生長訊息傳遞的接受器來做刺激,所以我們發現非常多轉移性的癌症,或是快速分裂的癌症,基本上它的細胞表面都有這個接受器,這個接受器也因為各種不同的癌症,而有各種不同的型態,而且我們發現這類接受器的種類也相當多。
 目前我們聽到最多、最熟悉的一個標靶治療藥物叫Iressa,大概在兩、三年前上市的一個藥品,目前是用在非小細胞肺癌的治療,也有用在其他的一些癌症。這個藥物會跟我們細胞表面的生長訊息接受器結合,結合了以後,其實它是進到細胞裡面,讓這個生長訊息傳遞的過程不致於繼續進行;因為在細胞的表面有一個接受器,但這個接受器在比較靠近細胞裡面的部分,有一個化學轉換過程,這個化學轉換過程,會製造另外一批的化學物質進到細胞裡面,甚至到細胞核去告訴細胞核裡面的比如像DNA,告訴它要開始複製。
 所以標靶治療的藥物,最主要是在細胞接受器的內部阻止了這些化學物質進一步的合成,以致於這個生長訊息不會再傳遞到細胞裡面。目前這類的藥物,很多都在臨床實驗當中,最近有一種藥物叫Tarceva,也是與Iressa非常像的一種藥物,甚至比Iressa有更好的反應,目前台灣已經有許可證,但是在市面上還沒有大量的進行使用。因為這類的藥物最主要都是在細胞表面上的接收器做生長訊息的阻斷,所以一些正常細胞也會受到影響,譬如說:有一些病人使用了這些藥物以後,開始會長一些痘痘,因為這類的接受器,它的全名叫做「表皮細胞的生長因子的接受器」,所以只要是在表皮的一些細胞,都會受到影響,於是有滿多人使用了這個藥物就有點像長青春痘一樣,基本上如果評量我們在治療癌症時,皮膚上面只要沒有太嚴重的症狀,我們還是會繼續使用;另外就是可能對於傷口的恢復會有一點點阻礙,如果受傷了以後,傷口恢復會比較慢一點。以上大概是目前在市面上,可以接受到的,或知道的一些抗癌的治療。

鄭春鴻主任:癌症藥物雖然越來越聰明有效,副作用也越來越小,但看來似乎只是「治標」,並不是「治本」的,請說明關鍵在哪裡?

姜紹青組長:癌症藥物目標是把惡性細胞殺死,但是我們還沒有辦法把它的源頭控制下來,這目前是我們還在努力的部分。
 比如說,目前像細胞毒性藥物是殺它的癌症的結果,至於這些惡性細胞從哪裡來?目前因為源頭實在是非常多因素,因為無法直搗巢穴。不過,我們提到的「標靶性治療」,它已經往前走了一大步了,因為它在阻止細胞繼續的變化,繼續的生長,這個已經進步了。
 還有一類的藥物,前面沒有介紹到,它會把惡性細胞轉回正常細胞,目前只有一、兩個藥是這樣子做。因為我們認為惡性細胞是比較初期,比較沒有分化的細胞,是沒有功能的;因為我們細胞會在分化了以後就變成各種功能,比如說神經細胞,其實它原來是由一個很粗、很圓的細胞分化變成一個神經細胞,我們很多的細胞都是這樣子分化出來的。但是癌細胞我們認為它是不分化的,所以它的分裂或是複製的能力很強,但是我們如果可以把這個不分裂、不分化的細胞,讓它進一步轉成一個分裂、分化的細胞的話,它就可能會變成一個正常細胞。
那目前我們在治療有一類的急性骨髓性白血病,這類的疾病是有用一個叫做A酸的藥,A酸這類的藥物,基本上就是要讓一個惡性的癌細胞,本來它不分化,我們刺激它,讓它分化,就轉變成一個正常細胞。當然我們不知道這個藥物如果長期吃的話,是不是可以一直把整個疾病消除,目前還沒有很好的證據。
 另外我們有一些藥物的治療,雖然說它是細胞毒性藥物,但是它為了要長期的抑制整個細胞的生長,是可以口服低劑量長期來吃,做為抑制細胞生長的效果。
 對某一些癌症,我們有比較清楚的了解,譬如說乳癌,就比較有可能根本治療。我們現在已經慢慢了解它,從一個正常細胞分裂以後慢慢變成一個比較怪的異樣細胞,然後變成真正的惡性細胞,這個過程我們已越來越了解,也就越有把握對付它。另有一類藥物它不是屬於抗癌藥物,它是一種止痛藥,這類止痛藥可以用來預防家族性的大腸、直腸癌的產生,這類藥就是COX-II(cyclo-oxygenase)還氧化?第二型還氧化?的抑制劑,前一陣子很有名、很有爭論性的藥物,這個藥物叫Vioxx(偉克適),原來這個藥物是發明用來止痛的,但是後來發現它有預防家族性的息肉症,轉變成大腸直腸癌的可能性,雖然他們做了一個大概三年到五年相當大型的長期試驗,但是卻發現這個藥反而造成滿多心臟疾病發生的危險性,所以後來這個藥就下市了,但還是有類似的藥物仍然在市面上,就是Celebrex它仍然在市面上,它也有被核准來使用在家族性的息肉症轉變成大腸直腸癌的適應症,所以他就是做預防性的,也就是因為我們了解到大腸直腸癌這一類的病人,家族性的整個疾病發展當中,這個COX-II接收器有非常重要的一個角色。所以我們以後在對更多的疾病了解以後,能有更多的預防用藥可以使用。
 此外,癌症治療上還有一項滿大的突破,不完全靠藥物,就是所謂的幹細胞移植。幹細胞移植這個治療,目前來對於某些血液性疾病是有治癒的可能性的。像這個所謂急性的白血病,還有一些慢性的骨髓性白血病(CML),這個我們是有相當好的證據,如果我們做了一個適當的所謂異體的移植。
 幹細胞移植有分兩種:一種是異體的移植、一種是自體移植。自體的移植就是用自體血液的幹細胞來放回到自己身上;異體的幹細胞移植是用另外一個健康的人的幹細胞放到我們病人的身上。異體的移植基本上是有治癒的可能性,為什麼呢?我們以白血病為例,白血病最主要的問題是在我們骨髓裡面的造血細胞出問題了,它變成一個惡性細胞,非常快速的分裂,做了一大堆的白血球,但是這些白血球都沒有功能,所以基本上病人還是非常容易感染、還是會發燒,而且這很多的細胞有可能到一些微血管去,造成微血管的阻塞。
 幹細胞移植就是希望從外來的幹細胞放進來以後,長期在這個病人身上去生存,那一個外來細胞存在我們身體裡面的時候,我們身體會排斥它;這個外來的細胞也會排斥我們身體裡面的細胞,所以我們就來做一個調整,讓這個外來的細胞持續的存在,還是持續的釋放一些排斥作用,來抑制病人自己身體惡性細胞的成長。所以這個異體的幹細胞移植,在某一些血液性癌症來講是有長期治癒性的目標跟效果。

鄭春鴻主任:前一陣子市面上有所謂「癌症疫苗」,它是用來預防癌症的嗎?
姜紹青組長:癌症疫苗用法不像一般對於感染這種預防性的疫苗,目前的癌症疫苗,它的目標是治療性不是預防性的。
 癌症病人才能打癌症疫苗,不可以給一個正常人用癌症疫苗,所以它跟一般打B型肝炎那種想法是不一樣的,打B型肝炎疫苗是因為你還沒有B型肝炎,所以打B型肝炎疫苗才會有抗體,等到B型肝炎這個病毒進來的時候,便可以馬上對它反應。目前的癌症疫苗是針對某一個病人量身訂做的,因為每一個人的癌細胞都是由自己的正常細胞轉變出來的,所以他各有特性。
 我們剛講到癌細胞中有一些蛋白質,可以讓我們區分這是癌症細胞還是正常細胞,為什麼我們可以來做抗癌疫苗呢?因為我們發現免疫力其實是最好的殺癌武器,我們自己的免疫力好像警察一樣,他每天都在做家庭訪問,都會去巡視,是良民百姓就會讓他過去,若是他碰到這家裡有長了兩隻角怪怪的人,他就會把他抓起來拿回去處理;但是有時候我們的免疫系統的這個偵測性沒有了,他已經睡著了,他縱使看到長角怪怪的人,也認為他是良民百姓,所以這個癌症疫苗就是要使我們的免疫力再被喚醒。所以我們必須把病人身體裡面的免疫系統、還有他的癌症細胞拿出來,帶到我們的免疫細胞學校去再一次學習認清,給他看清楚這種長了兩個角的是壞蛋,等他認清楚學習好了,我們再把正常免疫細胞放回到病人身體裡面,讓它去做清除,這個是我們目前癌症疫苗的想法和作法。

鄭春鴻主任:您對癌症藥物研究多年,依您的看法,一個癌症病人對藥物的治癒可以殷切地期待嗎?

姜紹青組長:基本上零期到一期的癌症病人是可以對藥物治癒殷切期待的,因為早期的癌症的確是可以治癒。當然,要很清楚的定義所謂「治癒」是什麼意思。「治癒」可能不像我們很多人想說治癒就是「好了」,身體完全都沒有癌細胞,這樣的期待可能有點太過了;我們合理的期待應該是說,五年不發病,或者是十年不發病,有的疾病我們有比較長久的經驗,可以做到十年不發病。